欢迎光临杭州宏群五金制造有限公司网站,竭诚期待与您的合作!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动态

日本制造在中国的复杂存在

2012-10-29
  在全球化浪潮下,很难准确估计“日本制造”在中国的影响。事实上,很多时候,人们已经无法讲出一件产品(比如一部手机)究竟来自哪里,除非将它仔细分拆,每个部件都加以研究。

  日本制造在中国的存在是复杂的。一件贴着日本标签的衣服也许是在中国生产的,同样,一台日本洗衣机的涡轮和外壳也许采用了许多欧美不同国家的技术。

  时至今日,日本产品及文化仍是最值得贩售的商品之一。从陶瓷洁具、游戏机到芥末豆,日本商品总是附带着生活方式。比如,到沃尔玛购物的人们各形各色,但是“最具时尚号召力的百货店”伊势丹的顾客们却有着清晰的一致性。

  可以说,在过去的数十年间,日本对中国的影响,已是十分的深入了。在大连和青岛,日语被很多学校当作第一外语。日本料理店在全国各地更是遍地开花,苏州还专门有一条特色“日本街”,建于1994年,一到晚上霓虹闪烁,跳跃的都是日文招牌。商场里从电风扇、洗衣机、冰箱、彩电,到数码相机、笔记本、手机,来自日本制造的产品屡见不鲜。

  “日本工业品多是以展览会的形式,被推介到中国的。我们就组织过很多这样的展览会。”在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(国贸促)工作过的前田惠美子说。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,有过多次日本工业品展览会在中国进行,国贸促是日方的组织者,为推动日本产品进入中国发挥过不小的作用。

  不过,日本在中国的经济活动并非都很顺遂。一个显著例证是,享誉世界的日本汽车业,在中国的步伐一度落后于欧美同行。与之对应的是,日本企业越来越多地投资到东南亚。

  4 0 年前的中国,战争的记忆依旧历历在目。虽然从1945年到1972年的27年,中日直接的贸易往来并不是很多,但用过日本产品的人还是不少的。

  “上个世纪50年代,我在北京的旧货市场上,买过一个铝制的饭盒。饭盒上有几行汉字,表明这是大阪一家企业制造的。我自己心里知道是东洋货,但一直没有和其他人说,也没有让其他人看。这个饭盒我用了二十多年。”一位已经年过九旬的退休教师说。饭盒并不大,但用料非常考究,虽然也能看到一些小坑,但盒盖与盒身依旧吻合,盖上后很严密,漏汤漏水的情况很少见。老教师已经不用这个饭盒了,现在装了一些笔、小刀、橡皮等,依然放在书桌上。

  “我们真正买的日本产品,是一台1 2英寸的电视。”老者说。那已是近30年前的事了,早已经不用了,但他并没有把它请出去,偶尔插上电,依旧能看。

  日本制造以其高质量为世界民众所接受。20年前日本学者在统计家电、汽车等产品时,用得较多的一词是“耐久消费财”。这个词在中国一直未能普及,但普通老百姓使用日本产品时,对“耐久”应该有较深的印象。

  不过对日本制造,中国人并非没有怨言。

  上海日和日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晓峰曾接受过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采访,他说,日本人总是把最好的商品提供给自己的国民,哪怕是一把用不了多久的梳子。这一说法在中国有很多受众。

  全球经济一体化催生出来的另一个现象是,任何一个牌子的手机,无论是中国、瑞典、美国还是韩国的,都有日本零部件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“手机”这个词也来自日本。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汇是如此之多,其中包括了中国各个时代最时髦的词汇,从“干部”到“经济学”。
每天早上,中国的很多餐馆的服务员都会列队拍手,齐呼企业口号,这一习惯来自日本企业。在路上,人们会看见前面轿车尾部的招贴:“熊出没,注意!”它是来自多熊的北海道的舶来品。

  日本的文化制造品进入中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。许多中国人仍然记得山口百惠,说起她来念念不忘。高仓健则改变了一代中国男女对“男子汉”标准的看法。中国不少电影导演,都深受黑泽明的影响。至于年轻一代中国人,很多人阅读过村上春树。

  诸如此类的还有,日本青年把染发作为一种时尚,这现在成了中国年轻人的流行。而最为典型的是“卡拉OK”了。这项娱乐活动起源于日本,大约在1988年左右传入中国大陆,很快从沿海流传到内地。

  日本在中国的文化存在虽广泛,却不够深入。1990年代,在中国的书店里,关于日本企业的出版物不再是热门读物。17世纪的著名作家井原西鹤的风俗小说《好色一代男》进入了排行榜,而他更重要的作品,关于商业生活的《日本永代藏》、《世间胸算用》,却从没有出现在中国各书店的书架上。另外,日本企业法则在管理经营方面帮助中国企业度过了起步的艰难时光,不过在中国的风行并不长久。作为国家精英的中国新贵阶层很快就注意到,在1990年后的经济新世界中,美式的创造精神比日式的谆谆教诲更成功,商业偶像从此变成了杰克·韦尔奇和史蒂夫·乔布斯。

  1976年以来,日本在中国的存在变得很明显,但是对中国来说,日本仍是最熟悉的陌生国。中国的新兴阶级很容易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与美国人达成沟通,但与日本人的交往却不顺畅。

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李萍曾对媒体说:“实际上,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相似程度远远低于中国人与美国人的相似程度。中国和日本的相似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少。”

  对此,时尚杂志原《安2 5ans》的主编宋娟很有共鸣:“我们跟美国人挺像的,好沟通,日本人跟中国人特别不一样。”

  宋娟尽力给员工们灌输曾令自己在过去7年中受益匪浅的日本工作方式。不过,当她每隔两个月去日本拍摄一次杂志封面时,则无法回避中日交流中最困难的一面。《安25ans》在日本时尚工业中雇用人手。“可是我永远没有当老板的感觉,”宋娟说,“与日本人打交道,有时会气得半死。”

  在本尼迪克特的《菊与刀》中,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被区别对待,在亨廷顿《文明的冲突》中,中国与日本也被划作两个完全不同的文明,这或许可以解释,中日之间为何一衣带水,却又像远在天涯。

上一页中日紧张局势升温 日本制造商拟撤出世界工厂下一页

版权所有:杭州宏群五金制造有限公司      
联系电话:86-0571-88774445 88774446  传真:86-0571-88774449 邮箱:xum2002@sina.com
邮编:311113 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莫干山路2214号(原良渚街道良渚路76号)  网址:www.hzhongqun.com 您是第 位来访的客人